2006年1月1日,星期日(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三版:权利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台风来临前,200名学生搬进新楼
本报2005年9月15日《新楼落成门不开老房上课吊心肠》
本报记者 蔡亮

  2005年9月13日,记者接到了金华金东区澧浦镇群众的反映,当地的镇中学新造的两座教学大楼被闲置不用,而学生却在建造于五六十年代的破旧平房内上课。考虑到当时正值台风季节,学生在这样的房子里上课十分危险,记者决定迅速赶往金华,调查这一咄咄怪事背后的隐情。
    第二天,记者来到了那所供学生上课的旧房,并随机采访了部分学生和老师,发现该房屋确实存在危险。通过和学生家长的接触,记者了解到学校之所以闲置新教学楼,是因为拖欠了大楼施工方的工程款。为了证实这一说法,记者又采访了学校的有关负责人。在记者反复追问下,学校终于承认由于当年建材价格浮动,新大楼的实际造价大大超过学校的预算,学校已无力负担,只得把学生安排到旧房上课。
    新楼落成门不开的原因找到了,但如何解决却成了新的问题。为了能让学生们从旧房中搬出,记者找到施工方负责人宋某,希望施工方能退让一步。但宋某表示,由于学校对工程款久拖未付,工人们目前情绪非常激动,一旦学校使用新楼,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之际,本报对这一事件的介入引起了金华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金华市副市长林一心以及金东区主要领导专程赶到澧浦镇初中进行实地查看,并专门约见了本报记者,承诺在三天内将孩子从旧房迁到新楼。最后,在金东区委区政府的牵头下,澧浦镇镇政府、学校与施工方进行了协商,并最终达成协议:施工方允许学校使用新楼,学校拖欠款项由区政府、镇政府共同筹措,在6个月内逐步还清。2005年9月16日,在旧房上课的200余名学生全部搬入新楼。